2018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授予了兩位免疫學家,分別是美國的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的本庶佑教授,以表彰他們的原創(chuàng)發(fā)現(xiàn)推動了免疫學研究的進程,促使了癌癥治療領域革命性新藥物的面世。
如今炙手可熱的 PD-1, CAR-T,TCR-T 技術等都要歸功于這一偉大發(fā)現(xiàn)及其臨床應用。如果你的工作也和免疫療法相關,是不是像小編一樣也有一丟丟自豪,感覺自己參與見證了人類疾病史上的一次飛躍呢?
無論名字多么 fancy 的療法,有沒有用還是得看它能否消滅腫瘤
細胞。在體外實驗中,
抗體或經(jīng)改造的免疫細胞(效應細胞)對腫瘤細胞(靶細胞)的殺傷是評估療法效價的不可缺少的評判標準。多年來,科學家們已開發(fā)出了多種免疫細胞殺傷的檢測方法,小編總結(jié)如下:
這些方法原理不同,也各有利弊。比如許多實驗室常用的乳酸脫氫酶 (LDH) 釋放法是通過檢測細胞裂解后釋放到
培養(yǎng)基中的 LDH 來反映細胞的殺傷程度的。然而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中都含有 LDH,死亡后都會釋放到培養(yǎng)基中,因此酶標儀的讀數(shù)無法特異性地區(qū)分出腫瘤細胞的死亡,結(jié)果容易受到死亡的免疫細胞的影響。另外,該方法需設置多組對照,如無釋放組(不加免疫細胞)和釋放組(加 Triton X-100 完全裂解)來確定和的 OD 值讀數(shù)。如果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細胞鋪板密度不均勻,極易造成誤差,甚至出現(xiàn)實驗組殺傷效率為負數(shù)的奇怪結(jié)果。
再比如 Luciferase 報告基因法,是將 Luciferase 的基因片段連接在與 T 細胞激活相關基因 (比如 IL-2 或 NFAT) 的啟動子之后,通過 Luciferase 的表達來反映 T 細胞的激活程度。簡言之是在分子水平檢測 T 細胞的激活。做該實驗需自行改造 T 細胞或購買改造好的 T 細胞系,不夠靈活,具有較大的局限性。
列表中的所有方法還有一個共同缺憾,就是看不到細胞。有圖才有有真相,細胞殺傷連個細胞的影子都沒有,光讓咱們相信這些數(shù)字,心里是不是有點虛?實驗失敗了也很難找原因。另外每次實驗只能測一個時間點,想測多個時間點得鋪多塊板,想想就好累!
檢測免疫細胞殺傷有沒有既靠譜又簡單的方法呢?誰說沒有呢?科技的發(fā)展日新月異,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做免疫細胞殺傷的*新方法:
Calcein AM 染色法